图文百科
首页 > 文库快照

孔子的故事(3)

2024-01-12 来源:图文百科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朱熹注云:“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正是对孔子不同意浮华词藻的最好注解。那么,怎样做到言辞达意呢?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交际工具,传播者通过语言把信息清楚地传输出去,让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说清了、理解了就是做到达意了。说得清楚,就必须要使语言准确、简洁。要想表达准确,先要知道自己讲什么和怎么讲。只有心里想清楚了,口中才能说清、说准。达意对个人而言,要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然而,有些人说话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往往巧言令色、信口开河、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言不及义。这恰恰就是达意必须反对的“巧言”、“言不及义”等不良语言倾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或场合下,语言并不是完全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如此,这就需要接受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言”是本质要求,而信就是对“言”的体现和约束。孔子教导学生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就要有信用,说到做到,守信约、负责任。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行事就容易捉襟见肘。说话时,要问自己是否出于真诚之心,并且一旦与人约定,就务必守信。“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则为孔子所厌恶。不仅在古代,现在也是如此,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的人则不会受别人欢迎,也不会取得成功。“言必信,行必果。”是对言而有信的最好诠释。

关于孔子的故事9

教育家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已经五十五岁了(公元前497年,周敬王23年,鲁定公13年)。他不能往东走,因为东边正是齐国,刚用美人计把教育家孔子轰走。他往西到卫国去,因为卫国的大夫蘧伯玉[蘧qu二声]是教育家孔子的好朋友,而且卫国的宠臣弥子瑕和子路是联襟。教育家孔子到了卫国,住在弥子瑕家里。卫灵公[卫献公的孙子]给他的俸禄跟鲁国给他一样。可是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教育家孔子不是卫国人,带着这许多门生到这儿来,是替鲁国做事的。卫灵公就派了一个心腹跟着教育家孔子进进出出,监视着他的行动。
教育家孔子在卫国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打算上陈国去。他也不跟人家告辞,就带着门生走了。他们路过一个叫匡的地方[在河北省长垣县西南],那边的人把他当做阳虎,就把教育家孔子和他的门生包围起来。因为阳虎早先压迫过匡人,匡人都恨他。可巧教育家孔子的相貌有点像阳虎,匡人就趁着他不得意的时候打算报仇。子路想要跟匡人打一打。教育家孔子拦住他,说:“我和匡人没冤没仇,他们为什么把我围起来呐?这一定是个误会。”他坐下来弹琴,让人家知道他是个心气沉静的文人,不是阳虎。恰好卫灵公派人来请教育家孔子回去,匡人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弄错了,直向教育家孔子赔不是。教育家孔子白白地受了五天罪。
教育家孔子又回到卫国。这回给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知道了。她想利用教育家孔子,屡次打发人去请他。教育家孔子推辞不了,只好去拜见南子。子路可在外头撅着嘴、气哼哼地等着。一见教育家孔子出来,就挺生气地怪教育家孔子不应当跟这种女人见面。他还疑心老师也许改变了主意,急得老人家冲着天直起誓,说:“我要是有不合情理的地方,老天爷罚我,老天爷罚我!”
自从教育家孔子见了南子之后,卫灵公就待教育家孔子特别好。卫灵公出去的时候,叫南子一块儿坐在车里,还叫教育家孔子陪着。卫灵公带着美女和教育家孔子得意洋洋地在街上路过,觉得挺体面。可有一样,卫国的老百姓见了,一个个都觉得恶心得要吐。
教育家孔子离开卫国,上曹国去。曹国也不能安身,就跑到宋国去。到了宋国地界,在一棵大树底下,和几个门生研究学问。宋国有个挺得宠的臣下,怕国君重用教育家孔子,对他不利,就想办法要把他轰出去。宋国人倒挺能够顾全面子,先给教育家孔子一个警告:他们把那棵大树砍倒了。教育家孔子没法,只好离开宋国,上郑国去。
他到了那边,跟他的一些门生失散了,自己没有事,垂头丧气地在东门口站着。他的门生子贡沿路找他老师。有人告诉他说:“东门口站着一个老头儿。他的脖子像皋陶[gao一声yao二声],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丧荡得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不知道是不是你老师。”子贡到了东门口一瞧,果然是他老师。他就把刚才那个郑国人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教育家孔子。教育家孔子听了反倒笑着说:“皋陶、子产、大禹我都不像。要说一只无家可归的野狗,这倒挺像,挺对!”
后来教育家孔子到了陈国,就在一位同情他的大官家里住了三年。这时候,晋国和楚国争夺陈国,紧接着吴国又来攻打。教育家孔子就打算还是回到卫国去。他们到了蒲城[在河南省长垣县]以后,可巧蒲城打起仗来了。兵荒马乱地把教育家孔子夹在当中,急得他进退两难。幸亏蒲城有个勇士叫公良孺,他也是教育家孔子的门生,带着五辆车马,来保护老师。可是蒲城的贵族提出一个条件。他们说:“我们跟卫国有怨仇,您答应我们不上卫国去,我们就让您出去。”教育家孔子答应了。他们还怕他说了不算,非要教育家孔子起誓立约不可。教育家孔子就跟他们冲着天起了誓。公良孺这才保护着教育家孔子和他门生们逃出来了。教育家孔子一逃出蒲城,马上就上路往卫国去。子贡问教育家孔子,说:“老师不是刚立了约不上卫国去吗?您怎么不遵守盟约呐?”教育家孔子说:“强迫着立的约不算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