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10)
2024-10-13作文 来源:图文百科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4.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品读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学情分析
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想象其中的美景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课前,教师有必要搜集草原的相关图片,制作成课件,课上展示给孩子看,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
六、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读中想象, 读写结合
七、教学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把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 之中。
八、教学准备:
草原的相关图片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你知道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随老舍一起走进草原吧。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4.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品读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学情分析
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想象其中的美景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课前,教师有必要搜集草原的相关图片,制作成课件,课上展示给孩子看,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
六、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读中想象, 读写结合
七、教学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把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 之中。
八、教学准备:
草原的相关图片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你知道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随老舍一起走进草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