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动物有哪些(2)
2024-01-12 来源:图文百科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中型涉禽,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十分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白天活动和觅食,主要沿水生植物边上游泳,搜查和啄食叶、茎上的昆虫或落入水中的昆虫,有时也在浅水处涉水取食。
草鹭Ardea purpurea
大、中型涉禽,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体形呈纺锤形,枕部有两枚灰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辫子。活动和觅食时单独或成对行动,休息时则多聚集在一起。常漫步在浅水处低头觅食,或收起一腿,仅用一脚站立于水边,静候猎物到来。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食物为主。
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
大型涉禽,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云南大理洱源西湖记录,为中国首次记录。钳嘴鹳通常独自觅食,在水中用触觉和视觉定位猎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将猎物整个吞下,但也能利用尖锐的下颌骨粉碎硬壳猎物以取肉。2013年首次在滇池边发现钳嘴鹳,此后每年都会在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一带发现其踪影。
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
小型涉禽,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短嘴,其胸和上腹红栗色,脚也呈红色,很容易辨别。性情胆小,善奔跑和藏匿,飞行也很好。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以及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与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
大沙锥Gallinago megala
小型涉禽,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其上体黑褐色,杂以棕黄色纵纹和红棕色横斑与斑纹。主要在晚上、黎明和黄昏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白天多匿藏在草丛和芦苇丛中。飞行快而敏捷,通常呈直线飞行,很少疾速转弯。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常将细长而易弯曲的长嘴插入泥地中搜觅,有时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
小型涉禽,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其嘴粗长而直,上体黑褐色,常单独或成3—5只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也集成40多只的大群。多在晚上、黎明与黄昏时活动、觅食。惊飞时常发出一声鸣叫,并不断地急转弯,成锯齿状曲折飞行。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等昆虫及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觅食时常将嘴垂直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
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给湿地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狭义的湿地: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其中,沼泽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湿地。
湿地的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上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一些湿地还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
中型涉禽,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十分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白天活动和觅食,主要沿水生植物边上游泳,搜查和啄食叶、茎上的昆虫或落入水中的昆虫,有时也在浅水处涉水取食。
草鹭Ardea purpurea
大、中型涉禽,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体形呈纺锤形,枕部有两枚灰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辫子。活动和觅食时单独或成对行动,休息时则多聚集在一起。常漫步在浅水处低头觅食,或收起一腿,仅用一脚站立于水边,静候猎物到来。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食物为主。
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
大型涉禽,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云南大理洱源西湖记录,为中国首次记录。钳嘴鹳通常独自觅食,在水中用触觉和视觉定位猎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将猎物整个吞下,但也能利用尖锐的下颌骨粉碎硬壳猎物以取肉。2013年首次在滇池边发现钳嘴鹳,此后每年都会在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一带发现其踪影。
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
小型涉禽,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短嘴,其胸和上腹红栗色,脚也呈红色,很容易辨别。性情胆小,善奔跑和藏匿,飞行也很好。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以及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与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
大沙锥Gallinago megala
小型涉禽,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其上体黑褐色,杂以棕黄色纵纹和红棕色横斑与斑纹。主要在晚上、黎明和黄昏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白天多匿藏在草丛和芦苇丛中。飞行快而敏捷,通常呈直线飞行,很少疾速转弯。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常将细长而易弯曲的长嘴插入泥地中搜觅,有时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
小型涉禽,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其嘴粗长而直,上体黑褐色,常单独或成3—5只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也集成40多只的大群。多在晚上、黎明与黄昏时活动、觅食。惊飞时常发出一声鸣叫,并不断地急转弯,成锯齿状曲折飞行。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等昆虫及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觅食时常将嘴垂直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
湿地动物有哪些3
湿地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肾的科学故事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富含水分、湿润的地方。广义的湿地,包括沼泽、湿原、滩涂、泥炭地等水域地带,包括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体。按照这个定义,全世界湿地的总面积为855.8万平方千米,占地球陆地面积的6%。
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给湿地下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即狭义的湿地: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其中,沼泽是最重要、也是最典型的湿地。
湿地的总面积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为地球20%的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上生活着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一些湿地还是地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最重要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调节水分平衡。有人把湿地比喻为“天然海绵”,当洪水来临时,湿地可以容纳大量水分——湿地表面被水淹没,底层土壤也充分吸水;到了干旱的时候,湿地保存的水分会流出,成为水源,补给周边河流和地下水。有了湿地,就像给周边区域上了一份水分调节的安全保险,让这些地方抵抗洪水和干旱的能力都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