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闻稿怎么写(2)
2024-01-12职场 来源:图文百科
第二类“蠢问题”:重复提问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办人徐列曾经将人物报道按内容分类:新闻人物、公众人物、民间人物。在报道形式上,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因为被热点事件裹挟,再拿事件作为切入点已无新意,因而多采用对话体。
对话体的稿件因为能够直抵人物内心,最考验功力。但由于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非常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这类稿件也最容易因为内容的千篇一律而落入俗套。要避免重复提问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不停追问。对于事件,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发生,人物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观点,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是否经过验证,怎么看待不同的声音……
如果采访对象顾左右而言他,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礼貌地打断采访对象,提醒他:“您说的这些,我已经在其他媒体对您的采访中读到了,我想了解的是……”以此“逼”采访对象正视你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愿谈及的问题,也都有内心不愿示人的一面。记者一定要不卑不亢,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准备追问。
第三类“蠢问题”:兜兜转转
写文章时有一个忌讳叫“过门太长”,而提问的“过门太长”,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记者发问时,阐述过于冗长,采访对象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回答问题时自然就会比较泛泛,不够精彩;二是指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将精彩的问题排得太靠后,兜兜转转始终问不到正题上,使得对话浮于表面,缺少亮点。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新闻发布会和群访的情况。
永远不要惧怕提问。有时候采访就像打太极,讲究相互作用。遇到优质的采访对象时,你的问题越“出格”,他的回答就越精彩。而且,就算对方真的拒绝回答你的问题又怎么样呢?有时候,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记者手记不同于新闻稿件的客观性质,作品更多体现的是记者个人对某一事件的所思所想,凸显的是个人意志。带着自己的感触整理好自我认识和思路去抒写,会使得报道更具深度性。
忌无病呻吟强说愁:分清记者手记、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者三者区别,记者手记应该比新闻报道多一些思想和逻辑上的思考,同时又比评论者多一些“故事”的情节或者说细节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具鲜明性。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办人徐列曾经将人物报道按内容分类:新闻人物、公众人物、民间人物。在报道形式上,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因为被热点事件裹挟,再拿事件作为切入点已无新意,因而多采用对话体。
对话体的稿件因为能够直抵人物内心,最考验功力。但由于新闻人物和公众人物非常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这类稿件也最容易因为内容的千篇一律而落入俗套。要避免重复提问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不停追问。对于事件,不仅要问发生了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发生,人物到底在想什么;对于观点,不仅要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这么认为,是否经过验证,怎么看待不同的声音……
如果采访对象顾左右而言他,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礼貌地打断采访对象,提醒他:“您说的这些,我已经在其他媒体对您的采访中读到了,我想了解的是……”以此“逼”采访对象正视你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愿谈及的问题,也都有内心不愿示人的一面。记者一定要不卑不亢,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准备追问。
第三类“蠢问题”:兜兜转转
写文章时有一个忌讳叫“过门太长”,而提问的“过门太长”,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记者发问时,阐述过于冗长,采访对象听了后面忘了前面,回答问题时自然就会比较泛泛,不够精彩;二是指在整个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将精彩的问题排得太靠后,兜兜转转始终问不到正题上,使得对话浮于表面,缺少亮点。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新闻发布会和群访的情况。
永远不要惧怕提问。有时候采访就像打太极,讲究相互作用。遇到优质的采访对象时,你的问题越“出格”,他的回答就越精彩。而且,就算对方真的拒绝回答你的问题又怎么样呢?有时候,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专访新闻稿怎么写3
提笔前准备:整理文章思路和提纲,带着受众关注的问题去编写手记,同时发挥个人“思考意识”作用,让受众清晰的明白新闻报道的事件、你的情感和你的思考,让作品更富逻辑性和深度性。发现新闻背后的故事:记者手记不同于新闻稿件的客观性质,作品更多体现的是记者个人对某一事件的所思所想,凸显的是个人意志。带着自己的感触整理好自我认识和思路去抒写,会使得报道更具深度性。
忌无病呻吟强说愁:分清记者手记、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者三者区别,记者手记应该比新闻报道多一些思想和逻辑上的思考,同时又比评论者多一些“故事”的情节或者说细节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更具鲜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