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百科
首页 > 图文百科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

2024-01-12女人 来源:图文百科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1

在中国迄今最高“讲台”天宫一号上,三名航天员20日向地面的千万名师生演示讲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等基础物理原理。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太空举行科普活动,让高端神秘的航天工程走近普通民众。33岁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
10时许,课程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两名担任地面课堂教师的中学物理老师先播放了一段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短片。
之后地面课堂与太空讲台连线。王亚平演示了太空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实验。
在演示用牛顿第二定律原理测量质量时,她让“助教”聂海胜固定在仪器上,启动机械臂拉他向舱壁运动,仪器测出机械臂的力量和聂海胜的加速度,计算出他的体重为74公斤。另一名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
地面课堂里,330余名中小学生目不转睛看着大屏幕,还不时回答地面和太空老师的提问,而全国有8万多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通过电视直播收看。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


王亚平身着蓝色航天服,笑容和蔼,口齿清晰,手势和身体语言生动。在水的张力实验中,她利用一个金属圈形成水膜,并摇晃金属圈让一滴水跑出来。她还做了一个漂亮的红色水球。这些神奇现象引起孩子们的惊叹和掌声。
航天员还回答了学生们现场提出的关于太空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身体的影响等问题。
近11时,课程结束,航天员向孩子们挥手道别并寄语。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地面课堂响起持久掌声,不少学生还激动地站起来向航天员挥手。
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骆江原说,这些内容以前都学过,但只能靠想象,“这节课让我对物理更感兴趣,会直接影响我以后的专业选择。”
初三辍学的19岁农村女孩卢慧慧在她打工的美容美体会所断续收看了太空授课。“失重环境下的现象特别有意思,但说实在的,液体表面张力、单摆运动等原理我根本听不懂。”她说。
她说,看完直播,她最大的想法是,晚上回家上网搜索自学一些太空知识。
尊师重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而这次将讲台搬到太空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春莉认为,过去航天只是科学家和航天员参与的高端科学活动,而如今广大学生和普通民众从航天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这堂公开课,将激发更多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热情。而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日益从一个高端的科学工程,发展成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张春莉说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2

2013年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一课。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镜头一:漂浮亮相
10时11分,神舟十号航天员的身影清晰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大屏幕上。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天地连线。
王亚平鱼儿一般向舱内摄像机游来,她是本次授课的主讲。指令长聂海胜则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在失重环境下不易保持自身平衡,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
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
掌声和欢笑声在地面课堂响起。
镜头二:太空称重
航天员的表演给同学们带来了疑问: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