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2)
2024-01-12生活 来源:图文百科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并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着孤独、苦闷、压抑的折磨。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随着年龄增大,适应外界的能力也会逐渐减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遇上环境变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关系的紧张或淡漠,亲情的减少或 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现孤独感、恐惧感以及不安、抑郁、暴躁等不良情绪,诱发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出现绝望的念头。所以要“正视现实,接受挑战;乐观豁达, 安享晚年;适应今天,迎接明天”。对老年期的自然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采取正视和接受的态度,因为现实已经存在,也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即使我们情绪不好,坏事依旧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时间也不会因为我们不希望变老而倒退。因此,要学会积极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会因为无法依赖子女而伤心难过,可以试着 接受和面对这种事实,转而依赖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赖的人。
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 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
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认知功能变化
长者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和知觉能力逐渐衰退。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等却由于长者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强,因此,长者思维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复杂。
智力变化
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
动机与需要
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长者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另外,长者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尽管长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
情感特点
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表明长者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长者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个性变化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人际关系
与配偶的关系。丧偶使长者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之中。与子女的关系。许多长者认为,子女来看望他们来去匆匆,吃完饭就走,觉得很麻烦;而子女不来看望他们,又认为不孝顺。一种矛盾的心理,导致抱怨、争吵、指责。与同事的关系。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精神属性得以健康的支柱。长者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突然中断。
二、长者常见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问题
衰老无用感
衰老无用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长者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人生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作为长者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长者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衰老无用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
并且坚信拥有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决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树老怕空,人老怕松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要“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 健、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
第四,发现问题,及时就诊,寻求医学帮助。
如果老人出现严重的情绪、记忆或精神症状,则可能已经罹患严重的精神障碍,应该及早到专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防治对策2
一、长者心理的一般特点认知功能变化
长者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退化和机能障碍,首先引起感觉和知觉能力逐渐衰退。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等却由于长者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强,因此,长者思维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复杂。
智力变化
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青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
动机与需要
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长者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另外,长者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尽管长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
情感特点
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表明长者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相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状况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长者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个性变化
在年老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小,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人际关系
与配偶的关系。丧偶使长者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入空虚孤独、抑郁之中。与子女的关系。许多长者认为,子女来看望他们来去匆匆,吃完饭就走,觉得很麻烦;而子女不来看望他们,又认为不孝顺。一种矛盾的心理,导致抱怨、争吵、指责。与同事的关系。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的精神属性得以健康的支柱。长者退休后,离开了工作单位,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突然中断。
二、长者常见的心理表现和心理问题
衰老无用感
衰老无用感是主观上觉得自己已经上了年纪,成为长者了的心理状态,即认为自己不中用了。人生发展有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作为长者却极难十分客观、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现象。长者随着年龄、生活的变化,身体多病和功能衰退,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无用、消沉、悲观感,生活抑郁,寡言少语,整日闷闷不乐。衰老无用感一经产生,就意味着一个人精神已经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愿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