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7)
2024-10-13作文 来源:图文百科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教学准备
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资料收集,一副优美的山林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谈感受。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
2、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教师检查学习情况,认读重点词,选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3、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他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的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山沟里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3)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5、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6、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