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2024-10-13作文 来源:图文百科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习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
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四、总结拓展
1、小结:再出示第七自然段。不老的既是青山,又是老人的精神,“青山不老”四个字点明了文章主旨。这一个句子,直接概括了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样的句子,就称之为关键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抓住这样的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接下来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阅读方法,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拓展阅读,全班交流。
3、总结。
反思:
1、扶放要有度,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要考虑学生是否真正需要。课标对第三学段的孩子的阅读提出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老师扶得太厉害了。老师应该先“放”,让基础差一点的孩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考虑“扶”,引导学生利用词语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识、技能要重构,学生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生汇报“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思维敏捷的孩子交流得头头是道,老师也有总结,但基础较弱的孩子学到了什么程度?老师是没有完全掌握的。我想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老师不要急着总结,这个时候应该给学生订正的时间,学生订正之后,再请基础稍弱的学生发言,对照自己先后完成的笔记,说说自己的收获。把最后的总结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经验。或者,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请不同水平的学生交流,交流过程,步步深入,完成建构。
3、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过程要有步骤,要有设计感。这是朱煜老师经常对老师们强调的,我也时常谨记着这个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阅读提示的要求:说说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环境对比中引出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寻找创造奇迹的条件,最后理解题目的含义。前面两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于是把重点放在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4、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一句话反反复复地说,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实践性的课程。”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总是下意识地认为说句子,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很简单,以为学生会说,往往忽视这一点。跟着朱煜老师的讲座和教学视频学习之后才发现,到了五年级了,还有好多孩子说句子,说课文内容都说不清楚,这才真的明白小学生是需要教的,能力是需要一步一步培养的,如果之前耽误了的,不及时去补救的话,这个窟窿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学生会还是不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比如说这节课有个要求“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别看孩子们六年级了,如果真要说清楚,很多孩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我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支架,根据老师的板书去说,去说清楚,去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