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心得体会(2)
2024-10-13作文 来源:图文百科
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要树立孩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活动、情景让孩子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如何将资源再利用。我们的教育要多元化、开放化,要使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交流。
1、在初一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和普遍存在的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欲较强,而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意识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条理性不强,因此开学初,我就提出了尊重教师、互相尊重和自我管理的三大要求,课堂上以此为指导思想,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尊、自重、谦虚、诚实的品格,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我先借助显微图片使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从“不会用的仪器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来学习”入手,要求学生根据书上的显微镜使用说明完成取镜和安放,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动手尝试体会各个构造的功能。进行简要分享后,围绕“如何能在目镜中看到光亮”这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动手尝试和操作要领小结。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接下来在我稍微一指导完成观察就水到渠成了。在整个一节课的学习中,始终要求并安排学生两人组对,互相检测、分享。这样改变了传统的老师示范一步学生做一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己尝试的机会,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听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自己探索、自主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探究与合作的精神。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性格特征中有一些共同的弱点,比如不善于替他人着想,缺乏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化了组内合作和组间协助,在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组间评比的规则等。这样教师有效的向学生渗透了合作意识和互相取长补短的德育教育。
例如,学习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把学生每七八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记录员。每人有分工,有任务,在活动时充分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课堂组织中通过组间评比,调动学生本组合作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2、开展社会调查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好的调查活动结束,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的点点要求,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做事、做人的态度和方法。这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
例如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克隆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我告诉学生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开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更具说服力;如何才能进行更顺利?我只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给以帮助和指导。为了发挥各自的优点,或者弥补各自的缺点,学生自然会在活动中结成小组。一个好的小组,应该有善于动笔的人负责记录和撰写调查;有懂电脑的人做网络查资料;有口才好的人进行结论的陈述等活动。学生一开始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凭彼此的喜好结合成为小组,自然也有单打独斗的人,但随着活动的开展他们自然会发现问题,条件允许老师可以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但至少,下次活动他们不会大意了,他们也自然会明白在活动中进行分工合作,交流配合的重要。开展调查活动,学生也自然会尝试走出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尝试和同班同学、校友、老师乃至社会上的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
他们发现,同样是关于克隆的问题,是问:“什么是克隆技术?”还是“你知道克隆羊是怎么产生的吗?”是问:“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未来有何影响?”还是“你愿意克隆一个自己吗?”,不同的问法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发放问卷、开展谈话采访时,是找行色匆匆的打工仔、上班族,还是公园里、大路边的老人妇女、或者社会闲散人物,有所选择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能不能不断改进调查方法,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及时改变相应的话语、态势;问卷内容以及答题方式,这对调查活动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当然,整个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过程中是否认真做事,实事求是,这也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报告和老师的明察暗访知道,当然,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育教学心得体会2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生物的所有认识几乎都是来源于对实验的分析,人们对生命现象的分析、推理和解释也都需要实验来提供证据。在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有失败的苦恼、有成功的惊喜、有不被承认的无奈、也有坚持真理的而斗争。可以说随处都是艰辛的经历和富于挑战的历程。在这些经历中,科学家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求实、谦虚科学的态度,都应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在中学课堂上如何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生物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1、在初一阶段,学生由于年龄和普遍存在的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表现欲较强,而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意识较差,学习主动性和条理性不强,因此开学初,我就提出了尊重教师、互相尊重和自我管理的三大要求,课堂上以此为指导思想,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他们从小事做起,培养自尊、自重、谦虚、诚实的品格,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我先借助显微图片使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从“不会用的仪器可以通过阅读说明书来学习”入手,要求学生根据书上的显微镜使用说明完成取镜和安放,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动手尝试体会各个构造的功能。进行简要分享后,围绕“如何能在目镜中看到光亮”这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动手尝试和操作要领小结。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高涨。接下来在我稍微一指导完成观察就水到渠成了。在整个一节课的学习中,始终要求并安排学生两人组对,互相检测、分享。这样改变了传统的老师示范一步学生做一步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己尝试的机会,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不仅仅是听教师讲解,更重要的是自己探索、自主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探究与合作的精神。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性格特征中有一些共同的弱点,比如不善于替他人着想,缺乏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生物课堂上通过分小组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化了组内合作和组间协助,在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组间评比的规则等。这样教师有效的向学生渗透了合作意识和互相取长补短的德育教育。
例如,学习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把学生每七八个人分成一个小组,学生自己选出组长,记录员。每人有分工,有任务,在活动时充分参与到探究过程中。课堂组织中通过组间评比,调动学生本组合作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
2、开展社会调查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好的调查活动结束,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的点点要求,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做事、做人的态度和方法。这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对学生最重要的教育。
例如开展调查活动:调查克隆技术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我告诉学生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开展才能更加科学合理,更具说服力;如何才能进行更顺利?我只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给以帮助和指导。为了发挥各自的优点,或者弥补各自的缺点,学生自然会在活动中结成小组。一个好的小组,应该有善于动笔的人负责记录和撰写调查;有懂电脑的人做网络查资料;有口才好的人进行结论的陈述等活动。学生一开始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凭彼此的喜好结合成为小组,自然也有单打独斗的人,但随着活动的开展他们自然会发现问题,条件允许老师可以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但至少,下次活动他们不会大意了,他们也自然会明白在活动中进行分工合作,交流配合的重要。开展调查活动,学生也自然会尝试走出班级、年级甚至学校,尝试和同班同学、校友、老师乃至社会上的陌生人进行沟通交流。
他们发现,同样是关于克隆的问题,是问:“什么是克隆技术?”还是“你知道克隆羊是怎么产生的吗?”是问:“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未来有何影响?”还是“你愿意克隆一个自己吗?”,不同的问法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发放问卷、开展谈话采访时,是找行色匆匆的打工仔、上班族,还是公园里、大路边的老人妇女、或者社会闲散人物,有所选择结果就会大不一样。能不能不断改进调查方法,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及时改变相应的话语、态势;问卷内容以及答题方式,这对调查活动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当然,整个的调查活动,学生在过程中是否认真做事,实事求是,这也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报告和老师的明察暗访知道,当然,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