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工作总结(14)
2024-10-13作文 来源:图文百科
总而言之,小兵的故事让我学到了很多。所谓“教学相长”,透过反思,我相信“厌学”的小兵会越来越少,而“爱学习”的小兵会越来越多!
一、如何去家访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家访的前提
有些班主任,完全曲解了家访的意义,仅把它看作是学生问题转换或升级的处理途径:你的儿子,又违犯纪律了,以前我教的学生中还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我没法管了。班主任在指责、埋怨家长时,不自觉地流露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更使家长们愧疚而惶惶然。这样的家访,常常罗列学生的错误,以明确责任在家庭为结论,却不知这样的行为直接损害了家长的感情,将导致错误的延续和扩展。实践证明,只有当家长相信教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子女时,才有可能实现双方的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热爱自己
的事业,注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技巧,这样才不会视家访为单纯的公务活动,而开始在家访中注重有意义的寻求。
(二)要在个性中寻求共性,从共性中发现个性
尽管每一个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和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是不尽相同的,但家长对子女的愿望又是基本相同的,而家访正是以这种共性为基础的。即使我们看到有些家庭教育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有的家长对子女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家长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较差。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对家长的信心和努力寻求合作的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家庭对学校的“托付心理”。它既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信任,更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要求。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期待的是子女理所当然的进步,而一旦在家访时,只听到子女的缺点错误,就会使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感到深深的失望,进而滋生出对教师的不信任而不愿配合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家访时,要注意全面介绍学生情况,特别要发掘其优点。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不简单化地向家长提出不合实际的要求,而是客观地、委婉地陈述自己对家长的要求,并和家长一起商议具体可行的措施。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家长明白其子女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家长自身素质方面的差异,而应看到因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复杂情况:教育观念上的冲突、
社会生活的干扰、家庭变化的影响、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矛盾等等。面对这一切,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修养,并能以最好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育能力,也即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它的效果。
家访绝不是班主任向家长转移教育任务,也不是给家长的通知,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寻求最佳教育方法的一种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能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明确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意,以保持和家长的友谊和平等。并以各种肯定的形式强化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某些偏离性行为,要分析和理解它的成因,又能以原则的不妥协的态度去寻求最合理、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家访的形式
家访即班主任对学生家长所进行的家庭访问。为了减少家访的盲目性,提高家访的工作效率。必须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的采取相应的形式,以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家访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初访:
初访即对学生家庭的初次访问。这种形式多采用于新接收的班级,为了普遍了解班级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需要普遍进行家访。所以,初访也叫普遍访问,旨在了解基本情况,并无具体的教育目的,但为以后开展工作准备了第一手材料,是班主任与家长的初次沟通。
家访工作总结14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愿望是一致的。但是,愿望的一致并不表示行为上的一致,更不能说明行为上的正确性。学生的任何一种社会或心理方面的行为,通常都与家庭有关。显而易见,为能更好地争取到家长的力量,家访是必要的,而且还必须十分注重它的内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家访也是一种寻求。也就是说,家访绝不是某种行为的最终目的,仅仅表现为一种过程和手段,而需要寻求的是怎样和家长取得共识。也只有从这个意义出发,家访才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是有效的。一、如何去家访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家访的前提
有些班主任,完全曲解了家访的意义,仅把它看作是学生问题转换或升级的处理途径:你的儿子,又违犯纪律了,以前我教的学生中还从来没有像他这样的,我没法管了。班主任在指责、埋怨家长时,不自觉地流露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更使家长们愧疚而惶惶然。这样的家访,常常罗列学生的错误,以明确责任在家庭为结论,却不知这样的行为直接损害了家长的感情,将导致错误的延续和扩展。实践证明,只有当家长相信教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子女时,才有可能实现双方的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热爱自己
的事业,注重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技巧,这样才不会视家访为单纯的公务活动,而开始在家访中注重有意义的寻求。
(二)要在个性中寻求共性,从共性中发现个性
尽管每一个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和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是不尽相同的,但家长对子女的愿望又是基本相同的,而家访正是以这种共性为基础的。即使我们看到有些家庭教育不是我们愿意接受的。有的家长对子女不闻不问,甚至有的家长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较差。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对家长的信心和努力寻求合作的可能。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家庭对学校的“托付心理”。它既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信任,更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要求。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期待的是子女理所当然的进步,而一旦在家访时,只听到子女的缺点错误,就会使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感到深深的失望,进而滋生出对教师的不信任而不愿配合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家访时,要注意全面介绍学生情况,特别要发掘其优点。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不简单化地向家长提出不合实际的要求,而是客观地、委婉地陈述自己对家长的要求,并和家长一起商议具体可行的措施。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家长明白其子女的成长,有赖于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
当然,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家长自身素质方面的差异,而应看到因教育环境、教育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复杂情况:教育观念上的冲突、
社会生活的干扰、家庭变化的影响、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矛盾等等。面对这一切,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修养,并能以最好的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育能力,也即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它的效果。
家访绝不是班主任向家长转移教育任务,也不是给家长的通知,而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寻求最佳教育方法的一种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能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明确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意,以保持和家长的友谊和平等。并以各种肯定的形式强化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某些偏离性行为,要分析和理解它的成因,又能以原则的不妥协的态度去寻求最合理、最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家访的形式
家访即班主任对学生家长所进行的家庭访问。为了减少家访的盲目性,提高家访的工作效率。必须根据班级工作的实际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目的的采取相应的形式,以实现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家访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初访:
初访即对学生家庭的初次访问。这种形式多采用于新接收的班级,为了普遍了解班级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需要普遍进行家访。所以,初访也叫普遍访问,旨在了解基本情况,并无具体的教育目的,但为以后开展工作准备了第一手材料,是班主任与家长的初次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