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情散文
2024-01-12文章 来源:图文百科
师徒情散文
那是上世纪丁巳年的仲春……
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夹着几声春雷,伴着几阵春风。
天亮时,雨停了,风住了。被春雨洗过的空气里弥漫着花草和泥土的芳香,被春风唤醒的野草冒出了绿芽芽,辽阔的大地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图腾。
这一天,我要调到尉郭信用社去上班。
“都带些啥东西?”我自言自语地说。
说着,边把一件件物品,有些装在包包里,有些捆在自行车架子上。收拾停当后,又跑到马路上看路面状况,还好能走。
这次工作调动尽管离开了本公社,反而没情绪,感觉特高兴。
公路两边的钻天杨,像士兵一样向我挥手致意;树枝枝在春风吹拂下哗啦啦地响,好像是喊着“欢迎您,欢迎您”的号子声;熟睡了一冬的麦苗,揉揉眼睛,抖抖尘土,吐绿返青……
到了尉郭信用社营业室,里面有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站在柜台里喝着水,一米七几的个子,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清瘦的面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身着蓝色的中山装,显得淳朴而有朝气、严肃而有热情,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印象。
我笑着说: “同志,我叫赵乙未。是来报到上班的。”同时,把调令递给了他。
“您好您好。前天上面就通知了。主任下乡了,走时吩咐,让我接待。”他说完就安排住处。我住的房间紧靠着营业室,是个单间,里面很干净,窗帘像是刚洗过的,床、桌子、窗台,擦得干干净净。他一边帮我整理铺盖一边说:“碗、筷、茶缸、馍带了没有?缺什么?就到我那边拿好了。收拾好后,如果不休息就到营业室来。”
等我到营业室后,他笑着对我说:“我叫谢一民,言身寸的‘谢’,一二三的‘一’,人民的‘民’。我是会计,主任说了,您今后就跟我学会计。”
就这样,我有了人生第三位师傅。第一位是教我学走路的父亲,第二位是教我学文化的老师,第三位是教我学会计的谢师傅。
谢师傅接着说:“主任吩咐,您来后叫我先测试测试您。”我点了点头,口上说行行,但思想却有点紧张,要考我了。一共分背会计科目、利息计算、打算盘、记账四道题。这几道题,我都轻松过关,师傅给了我91分。听到师傅夸我基本功还可以,又写得一手好字时,我心中热乎乎的,少了那种距离感,多了一份亲近感。师傅说:“从明天开始进入状态。每天,早起半个时辰,练习打算盘,晚睡半个时辰,练习点钞。平时就跟着我上班学会计。学会了就接我的班。”
虽然和师傅接触不到半天,时间很短很短,但我从内心里对师傅产生了一种好感、一份敬意、一种依赖。
很快,就到了中午吃饭时间,那时候信用社没有灶,日常生活的器具都得自备,馍从家里拿,饭得自己做。午饭当然是谢师傅做的,我记得是炒南瓜糊卜馍。师傅在有说有笑中教我如何管理火炉子,教我如何炒菜。师傅说,到信用社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自个给自个做饭,吃好了才能有个好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把工作做好。
这头顿饭,味道虽然没有母亲做的好,但做饭、吃饭、护理火炉、洗涮碗筷,整个过程气氛好,像亲兄弟似的。我的生疏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风儿散去,从中体会到了另一种滋味,就是这头顿饭承载着一份浓浓的师徒情。
就这样,谢师傅走进了我的印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印象越来越浓,越来越深……
从那天开始,我整天跟在师傅后头,一边学一边问,3个月后我接了会计手续。
有时账弄不平我就叫师傅,有时忙不过来也叫师傅帮,反正一天师傅师傅地挂在咀上。
在和师傅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使我发现了师傅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
我发现师傅爱整洁,营业室经常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进营业室,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心情舒畅的印象。
我发现师傅爱劳动,他把院子里的一块空地整好,里边种着韭菜、冬葱、菠菜、香菜、豆角等,平时吃菜基本上不买。四边又种上向日葵、冬青、玫瑰等,像个小花园。一进院子,使人感觉到一股生活气息,小花园的风景,似春风扑面而来。
我发现师傅还是个小作家,时不时地整些豆腐块块,在县广播站播播。我经常主动帮他誊写,有时还帮他送到县广播站。一次,师傅领回来8毛钱稿费,我俩就在外面吃饭,一人一盘凉粉、两个火烧馍。一顿饭8毛钱,搁到今天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但在那年月却使人惊喜。说实话,当时我很高兴,心里热乎乎的。一顿饭,8毛钱,两颗心,贴得更近。我在写作方面的进步,说实话也正是那时候受师傅的启蒙感染。
我还发现师傅不仅工作踏实积极,而且是个热心人,心眼好,人缘好,多次被评为县财贸系统的先进个人,一次全县信用社只有两个调资名额他被评上了。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用社的改革也浮出水面,师傅被调到县农行,成了筹备成立夏县信用联社的创始人。由于师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也进步很快,在考评中我被转为农行干部,在办公室和信贷业务岗位主政15年。这些年中,我的一言一行都有师傅的影子,我取得的成绩中也有师傅的一半功劳。
那是上世纪丁巳年的仲春……
一场春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夹着几声春雷,伴着几阵春风。
天亮时,雨停了,风住了。被春雨洗过的空气里弥漫着花草和泥土的芳香,被春风唤醒的野草冒出了绿芽芽,辽阔的大地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图腾。
这一天,我要调到尉郭信用社去上班。
“都带些啥东西?”我自言自语地说。
说着,边把一件件物品,有些装在包包里,有些捆在自行车架子上。收拾停当后,又跑到马路上看路面状况,还好能走。
这次工作调动尽管离开了本公社,反而没情绪,感觉特高兴。
公路两边的钻天杨,像士兵一样向我挥手致意;树枝枝在春风吹拂下哗啦啦地响,好像是喊着“欢迎您,欢迎您”的号子声;熟睡了一冬的麦苗,揉揉眼睛,抖抖尘土,吐绿返青……
到了尉郭信用社营业室,里面有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正站在柜台里喝着水,一米七几的个子,黑黑的头发,浓浓的眉毛,清瘦的面孔,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身着蓝色的中山装,显得淳朴而有朝气、严肃而有热情,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印象。
我笑着说: “同志,我叫赵乙未。是来报到上班的。”同时,把调令递给了他。
“您好您好。前天上面就通知了。主任下乡了,走时吩咐,让我接待。”他说完就安排住处。我住的房间紧靠着营业室,是个单间,里面很干净,窗帘像是刚洗过的,床、桌子、窗台,擦得干干净净。他一边帮我整理铺盖一边说:“碗、筷、茶缸、馍带了没有?缺什么?就到我那边拿好了。收拾好后,如果不休息就到营业室来。”
等我到营业室后,他笑着对我说:“我叫谢一民,言身寸的‘谢’,一二三的‘一’,人民的‘民’。我是会计,主任说了,您今后就跟我学会计。”
就这样,我有了人生第三位师傅。第一位是教我学走路的父亲,第二位是教我学文化的老师,第三位是教我学会计的谢师傅。
谢师傅接着说:“主任吩咐,您来后叫我先测试测试您。”我点了点头,口上说行行,但思想却有点紧张,要考我了。一共分背会计科目、利息计算、打算盘、记账四道题。这几道题,我都轻松过关,师傅给了我91分。听到师傅夸我基本功还可以,又写得一手好字时,我心中热乎乎的,少了那种距离感,多了一份亲近感。师傅说:“从明天开始进入状态。每天,早起半个时辰,练习打算盘,晚睡半个时辰,练习点钞。平时就跟着我上班学会计。学会了就接我的班。”
虽然和师傅接触不到半天,时间很短很短,但我从内心里对师傅产生了一种好感、一份敬意、一种依赖。
很快,就到了中午吃饭时间,那时候信用社没有灶,日常生活的器具都得自备,馍从家里拿,饭得自己做。午饭当然是谢师傅做的,我记得是炒南瓜糊卜馍。师傅在有说有笑中教我如何管理火炉子,教我如何炒菜。师傅说,到信用社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自个给自个做饭,吃好了才能有个好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把工作做好。
这头顿饭,味道虽然没有母亲做的好,但做饭、吃饭、护理火炉、洗涮碗筷,整个过程气氛好,像亲兄弟似的。我的生疏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风儿散去,从中体会到了另一种滋味,就是这头顿饭承载着一份浓浓的师徒情。
就这样,谢师傅走进了我的印象,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印象越来越浓,越来越深……
从那天开始,我整天跟在师傅后头,一边学一边问,3个月后我接了会计手续。
有时账弄不平我就叫师傅,有时忙不过来也叫师傅帮,反正一天师傅师傅地挂在咀上。
在和师傅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使我发现了师傅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我学习……
我发现师傅爱整洁,营业室经常整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进营业室,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心情舒畅的印象。
我发现师傅爱劳动,他把院子里的一块空地整好,里边种着韭菜、冬葱、菠菜、香菜、豆角等,平时吃菜基本上不买。四边又种上向日葵、冬青、玫瑰等,像个小花园。一进院子,使人感觉到一股生活气息,小花园的风景,似春风扑面而来。
我发现师傅还是个小作家,时不时地整些豆腐块块,在县广播站播播。我经常主动帮他誊写,有时还帮他送到县广播站。一次,师傅领回来8毛钱稿费,我俩就在外面吃饭,一人一盘凉粉、两个火烧馍。一顿饭8毛钱,搁到今天是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但在那年月却使人惊喜。说实话,当时我很高兴,心里热乎乎的。一顿饭,8毛钱,两颗心,贴得更近。我在写作方面的进步,说实话也正是那时候受师傅的启蒙感染。
我还发现师傅不仅工作踏实积极,而且是个热心人,心眼好,人缘好,多次被评为县财贸系统的先进个人,一次全县信用社只有两个调资名额他被评上了。
1984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用社的改革也浮出水面,师傅被调到县农行,成了筹备成立夏县信用联社的创始人。由于师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也进步很快,在考评中我被转为农行干部,在办公室和信贷业务岗位主政15年。这些年中,我的一言一行都有师傅的影子,我取得的成绩中也有师傅的一半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