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故事(4)
2024-01-12 来源:图文百科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3、【兵贵神速】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
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4、【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3、【兵贵神速】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
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4、【吴下阿蒙】
三国时,吴国有位将领,名叫吕蒙。他一直跟随孙权南征北战,为东吴的建国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吕蒙不愧为英勇的战将,然而,自小未曾读书,所以,文墨没有,行事粗鲁,又全不懂礼仪文饰。大家都呢称他为“吴下阿蒙”。
一次,孙权与吕蒙在一起时,孙权说:“吕将军,你现在与我一起执掌国家大政,应该多读点书,学点历史和文化知识,这样才好。”
吕蒙一听,马上说:“我一天军务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读书?以前,我不读书,不是照样带兵打仗吗?”
孙权笑着回答:“要说忙,你不会比我忙吧?我自渡江以来,就抽空读了《史记》、《汉书》和各种兵书。你更不比曹操忙吧?曹操带兵打仗经常都忘不了读书,越老越喜欢看书。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时常手不离书,这些都是人所皆知的。要说读书与不读书,那可大不一样。书中有很多道理,可以使人聪明;书中的历史经验教训,可给人启示警惕。我治国理政,许多都是从书中受到教育启发的。”听了孙权的这一番话,吕蒙才知读书的重要,从此以后,每天军务再忙,他都要抽一些时间来读书。他还聘请了二位文士,来指导他读书。
开始读书时,吕蒙倒没什么特别感受。渐渐地,吕蒙读出味来,眼界不断开阔,思路日益活泛,才发觉自己以前的许多愚昧无知。于是,越读越有味,后来竟成为一位饱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