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字故事(3)
2024-01-12 来源:图文百科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古代的“妻”是抢来的。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抢别人的女子为妻这在古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古代抢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过战争公开夺取,将战败部落的女子抢来作为配偶。也有的是暗抢,或者是夜间去抢另一部落的女子为妻。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
《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从又。又,持事,妻职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 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 “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有趣的汉字故事5
汉字的故事:妻的故事古代的“妻”是抢来的。古文的“妻”字生动地描绘了上古社会中抢夺别人的女子作为自己配偶的一种风俗。
抢别人的女子为妻这在古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古代抢妻的方式是很多的,有的是通过战争公开夺取,将战败部落的女子抢来作为配偶。也有的是暗抢,或者是夜间去抢另一部落的女子为妻。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抢婚习俗当然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人们的婚姻中,还保持着一种假抢的情形。所谓假抢,就是这种婚姻是得到女方和女方家长同意的“抢”。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的娶亲要在天亮之前,或者是在天黑时的习俗,就留有古代抢妻习俗的痕迹。
《说文解字?女部》:“妻,与夫齐者也,从女,从,从又。又,持事,妻职也。”许慎的说解告诉我们,“妻”与“齐”是两个读音相近的字。“与夫齐者” 的意思是:在妻妾之中,唯有妻才与丈夫有同等的地位。从字形看,“妻”从“又”,“又”就是手,所以可表示“秉持妻职之义”。古人造“妻”字之所以千方百计表明其比较尊贵的身份和主子的地位,当然是因为在家庭中还有比妻子更低贱的,被妻子支配的妾的存在。不过,在古代的家庭中,妻子对于丈夫来说又永远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也就是说“妻”子不可能与丈夫“齐”,不可能享有平等的地位。
“妻”由“配偶”又引申为动词,指以女嫁人或娶别人的女子为妻。如《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罪也。’以其子妻之。”其意思是:孔子说公冶长这个人(很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在监狱之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罪。因此,(孔子)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
李鸿章是清末名臣。一次,他有个远房亲戚赴考,这个人不学无术,接到试卷一看,竟然一题也不会答。此时他灵机一动,突然想到自己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于是在试卷上写道:“我是当朝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这个不学无术的亲戚竟然将“戚”写成了“妻”。主考官看了哈哈大笑,于是在试卷上批道: “既是中堂大人的亲妻,我不敢娶。”因此,这个亲戚还是落第了。
有趣的汉字故事6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避讳字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是用同义字或义近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第二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作《史记》,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第三是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第四是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第五是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第六是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第七是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第八是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有趣的汉字故事7
写有趣的汉字故事1
从前,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仓颉。他是个爱动脑子,很聪明的人。他的兴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许多的东西编成文字。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