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百科
首页 > 文库快照

友情的故事(7)

2024-01-12 来源:图文百科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杜甫《哭李尚书》
“漳滨与蒿里,
逝水竟同年。
欲挂留徐剑,
犹回忆戴船.
……”
诗句中恰当地使用了“挂剑留徐”的典故,表示了对亡友的深切哀悼在恪守信义高尚情操的赞誉。这个典故中所讲述的事,就发生在泗洪。“挂剑留徐”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国王诸樊的弟弟季札的故事。诸樊的父亲看季札为人诚实,才华出众,欲立他为王。季札却竭力让位给哥哥诸樊,自己受封到延陵(常州),被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和当时社会上的贤士大夫交往基多,受到许多诸侯的尊重,名声越来越高。一些大国经常聘请季札,请他欣赏周朝传统的音乐诗歌,借以谈论周朝和诸侯国的盛衰大势。
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年,季札应聘出使鲁国,当他带着一行随从人员途经徐国时(今洒洪境内),看到徐国的人民安居乐业、五谷丰茂,不禁暗暗赞叹:“果然名未虚传,徐君素以仁义著闻,今得见矣。”因此决定拜会徐君,以倾吐仰慕之情。
徐君得知素有贤名的延陵季子要来拜访,凡里特别高兴,盛情相待。季札与徐君一见如故,亲切交谈,十分投机。交谈中,徐君看到季札身佩的宝剑,非常喜爱,几次欲言又不便启齿。季札从徐君的举止神态上看出了他的心思,欲将佩剑赠给徐君,但转念一想,出使鲁国不能没有宝剑。他心里暗暗许诺,从鲁国回来后,一定将宝剑憎给徐君。
季札离徐去鲁,此行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当他从鲁国返回又经徐国时,徐君已离开人世,季札听到这一消息,心中万分悲痛、悔恨,他来到徐君墓前,向徐君表示深深的哀悼,同时解下身上的身上的宝剑,双手捧着,将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杨柳树上,他的随从不解地问:“徐君已经不在了,宝剑挂在这里给谁呢”?季札庄重而又严肃地说:“不能这么说,起初,我在心里已将宝剑许给了徐君,怎么能因为徐君不在,就违背自己原来的心意呢?再说,作为一个吴国的使臣,不讲信用,邻国会怎样看待我们吴国呢?”
回国后,吴王听说此事,大加褒扬,将另一柄名剑赐给季札。从此在吴国这个披发纹身的蛮荒之邦也开始有了诚信的风尚,民风大善,季札挂剑之事因此很快就在各国流传开来。后人为了纪念季礼,就在徐君墓前筑了一座高台,名叫“挂剑台”。今泗洪陈圩乡张墩村尚有“挂剑台”的遗址。
两千多年来,季札挂剑徐君墓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人称为美谈。“季札挂剑”又常常被用来比喻做人言而有信,不忘故交。对朋友讲信用、重义气。
另:戴船。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近。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与而行,与尽而返,何必见戴?
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这里意思大概就是说想给李尚书送上祭吊的礼物,最后又乘船返回了。

关于友情的故事5

友情
1、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2、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了他。这次会见为他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战了40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的战友而自豪。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和我相交40年的最好的、最亲密的朋友,他给我的教益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马克思说:“我们之间存在的友谊是何等的珍贵!”恩格斯为了使马克思有可能从事革命活动和理论研究,心甘情愿作出牺牲,从事自己最不愿干的“该死的生意”,把挣来的钱负担马克思一家的生活。
欧洲 1848 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住在伦敦,恩格斯住在曼彻斯特,他们两人虽然不能“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欢笑”,但却保持着密切的书信联系。他们几乎天天都要通信,只要一方回信稍慢一点,另一方就会感到不安。有一次,恩格斯隔了几天没有写信,马克思就写信风趣地问他:“亲爱的恩格斯!你在哭泣还是在欢笑?你睡着了还是醒着?”既是问候,又是关切。他们这种友谊是前无古人的。
亲情
1、孝感动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