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观察记录(4)
2024-01-12育儿 来源:图文百科
从那次以后,我发现沈漪小朋友能主动参加活动了,积极性也提高了。由此,我想到了集体活动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在集体活动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让幼儿获得成功,有愉悦感。
一段时间过去了,在一次《小熊请客》的故事表演中,沈漪小朋友居然举了好多次手,而且每次的回答都很准确。我们大家都为沈漪小朋友的进步而高兴,她也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与同伴、老师间的交往也多了。
看着沈漪小朋友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看来,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激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工作获得体验时,也增强了其自信心,当他再度面临问题时,便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
吃点心的时候,老师端出了一盘草莓。老师问小朋友,你想要哪颗,小朋友争着说,要大的、要小的、要最红的。老师说,请要小的孩子举起手,然后把大的、红的草莓分发给了他们,却把小的草莓给了说要红的、要大的小朋友。在孩子们吃草莓的时候,老师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先想着自己。”老师看着盘子里剩下的几颗草莓说:“还有几颗,谁还要?”这次,只有五个小朋友说不要,其他小朋友都说要,结果,老师把余下的几颗给了说不要的孩子。但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真的不要了。”老师很惊讶,一看,原先的那颗草莓也只吃了一半,估计他是真的不要了!其余四个说不要的小朋友则美滋滋地吃着老师给他们的最后几颗草莓。
案例片断二:
张佳怡的爸爸从厦门回来,给班上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礼物,有玩的、有吃的,小朋友都争着要玩具,可玩具分给每一个孩子又不够了。于是,老师把玩具拿在手里说:“你们要是想得到它,就要参加一次比赛。每个孩子都来整理自己的床铺和衣装,谁整理得又快又好,玩具就给谁。”于是,一部分孩子得到了玩具,另一部分孩子得到了食物。老师还告诉孩子们,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做得最好。
反思:
两个例子,证明了一个教育原理,那就是教育要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重视激励人的创造力,鼓励孩子争取第一,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不是无谓地抑制孩子的欲望,更不能鼓励说谎。正当、公平地去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潜在的本能激发出来。
诚然,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十分推崇谦让、利他、克己等品行修养。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美德对人成才立世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这种传统美德在培养孩子勃发的创造力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竞争的时代,要孩子因仁取让,孩子也许养成了谦让的品质,却可能变得无所作为。人的本能是追求最好最大的物质满足,如果正常的获取满足的方式被谦让取代,他就有可能变换方式去获取,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案例一中教师问“谁还要”,说不要的五个孩子中有一个是真的不要了,其他四个也许是用了“智取”的方式获取了想要的东西。教师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强化孩子做无谓的谦让,这四个孩子很有可能在这样的强化中学会了欺骗,学会了说谎,其他的孩子下一次也可能会用上“智取”的方式。教师明知孩子们都想吃草莓,为什么一定要孩子们说假话呢?即使有人真心谦让,从受益者方面看,是因他人谦让而轻易获得的,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幼儿,创设宽松平等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对孩子的教育应树立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正当竞争,发挥能力的竞争,就是一种美德。品德培养不应独立于创造力培养之外。公平竞争、按劳取酬,既是美德,又是一种优秀素质,是一种智慧和能力。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样的努力进取中,德、能同步提高。
回到家,这一幕一直在我眼前出现,并影响了我的情绪,总觉得自己为什么要发火,让她回座位,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说。现在我的心情很不是滋味,那楠楠呢?会不会回家心情也很不好?
一段时间过去了,在一次《小熊请客》的故事表演中,沈漪小朋友居然举了好多次手,而且每次的回答都很准确。我们大家都为沈漪小朋友的进步而高兴,她也逐渐活泼开朗起来了,与同伴、老师间的交往也多了。
看着沈漪小朋友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看来,集体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集体中,往往会产生激烈的情绪体验,而当他们完成某一项工作获得体验时,也增强了其自信心,当他再度面临问题时,便能充满自信地克服困难了。
幼儿园观察记录6
案例片断一:吃点心的时候,老师端出了一盘草莓。老师问小朋友,你想要哪颗,小朋友争着说,要大的、要小的、要最红的。老师说,请要小的孩子举起手,然后把大的、红的草莓分发给了他们,却把小的草莓给了说要红的、要大的小朋友。在孩子们吃草莓的时候,老师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先想着自己。”老师看着盘子里剩下的几颗草莓说:“还有几颗,谁还要?”这次,只有五个小朋友说不要,其他小朋友都说要,结果,老师把余下的几颗给了说不要的孩子。但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真的不要了。”老师很惊讶,一看,原先的那颗草莓也只吃了一半,估计他是真的不要了!其余四个说不要的小朋友则美滋滋地吃着老师给他们的最后几颗草莓。
案例片断二:
张佳怡的爸爸从厦门回来,给班上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礼物,有玩的、有吃的,小朋友都争着要玩具,可玩具分给每一个孩子又不够了。于是,老师把玩具拿在手里说:“你们要是想得到它,就要参加一次比赛。每个孩子都来整理自己的床铺和衣装,谁整理得又快又好,玩具就给谁。”于是,一部分孩子得到了玩具,另一部分孩子得到了食物。老师还告诉孩子们,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做得最好。
反思:
两个例子,证明了一个教育原理,那就是教育要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重视激励人的创造力,鼓励孩子争取第一,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不是无谓地抑制孩子的欲望,更不能鼓励说谎。正当、公平地去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潜在的本能激发出来。
诚然,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十分推崇谦让、利他、克己等品行修养。我们不否认中国传统美德对人成才立世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也应看到这种传统美德在培养孩子勃发的创造力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竞争的时代,要孩子因仁取让,孩子也许养成了谦让的品质,却可能变得无所作为。人的本能是追求最好最大的物质满足,如果正常的获取满足的方式被谦让取代,他就有可能变换方式去获取,这样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案例一中教师问“谁还要”,说不要的五个孩子中有一个是真的不要了,其他四个也许是用了“智取”的方式获取了想要的东西。教师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强化孩子做无谓的谦让,这四个孩子很有可能在这样的强化中学会了欺骗,学会了说谎,其他的孩子下一次也可能会用上“智取”的方式。教师明知孩子们都想吃草莓,为什么一定要孩子们说假话呢?即使有人真心谦让,从受益者方面看,是因他人谦让而轻易获得的,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教师真正应该做的是尊重幼儿,创设宽松平等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对孩子的教育应树立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正当竞争,发挥能力的竞争,就是一种美德。品德培养不应独立于创造力培养之外。公平竞争、按劳取酬,既是美德,又是一种优秀素质,是一种智慧和能力。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样的努力进取中,德、能同步提高。
幼儿园观察记录7
昨天下午,我让幼儿手指点画,画小蝌蚪,小朋友们对画面上出现的一个个小黑点都很感兴趣,可能是在玩玩画画中,孩子们都很放松、很快乐,到后来,有个别幼儿在教室里跑了起来,我看到楠楠满教室的乱跑,我大声喊了起来:“楠楠又在跑了,快回来坐好!”楠楠回来了,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不一会儿,她哭了起来。(她可能感觉到了我真的生气了)我急忙和她到盥洗室给她擦眼泪和汗。(因为刚才跑得满头大汗)我边擦边对她说:“老师怕你摔跤才让你回来的,为什么哭呢?”她撅着嘴不说,我又对她说:“是不是老师喊你的声音太响了?”她点点头……刚进去准备上课的时候,她还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X老师来了,X老师来了”然后过来抱着我的腿……而现在我回头一看她,小眼睛红红的,我准备走了,(因为昨天下午我不带班,只上艺术活动课)她也没有给我一个微笑,也没有主动和我再见……回到家,这一幕一直在我眼前出现,并影响了我的情绪,总觉得自己为什么要发火,让她回座位,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说。现在我的心情很不是滋味,那楠楠呢?会不会回家心情也很不好?